
南阳家乡味儿:刘集黄酒,千年蕴佳酿 岁月染微
2021-09-01
活动背景
为助推南阳农产品销售,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增收,在新媒体平台讲好南阳故事、传播南阳声音、树好南阳形象,南阳市委网信办、市扶贫办、南阳日报社联合推出寻找“南阳家乡味儿”活动。南阳日报政务新媒台记者深入南阳各县市区,用视频、文字、图片、漫画等新媒体手段,全方位包装、推介南阳人独特的“家乡味儿”,敬请关注!
“酒为粮食精。”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南阳,人们对美酒更是情有独钟。邓州刘集黄酒,采用南阳独有红酒谷、千百年甘冽如故的丹江水酿制,温而不燥、甘而不涩,自秦汉以来就盛行于宛,声名远播。当代人在承袭千年古法酿造工艺的基础上,博采众长,进一步提升了刘集黄酒的口感和品质。
刘集黄酒简介
黄酒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种,为中国酒文化的源头,与中华文明相伴而生,源远流长。刘集黄酒是南阳市邓州市刘集镇的特产。其产品风味独特,色味俱佳,酒香纯正,在黄酒界中独树一帜。
黄酒.
千古一醉话浮生
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酒种之一,黄酒具有悠久的历史,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便道出了其浓厚的历史底蕴。
在古代,酒都是指自然发酵的粮食酒,也就是如今的黄酒。刘集的黄酒历史悠久,据考古出土墓葬文物酒器来看源于汉,盛于三国,明代成贡。
刘集黄酒呈琥珀色,晶莹明亮,清光照人。酒质绵甜醇香,中正平和。饮之沁人心脾、令人神清气爽,心旷神怡。
相传,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时,重修古迹名胜岳阳楼,请好友范仲淹写文作序,画了一幅岳阳楼形势图,派人快马送宛府邓州。
范仲淹对腾子京千里求文之举很感动,当晚以邓州名贵特产黄酒招待信使。开怀畅饮到三更,范仲淹趁着酒兴,秉烛执笔,《岳阳楼记》一气呵成,写下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千古绝唱。
传承.
千年传世酿制中国滋味
水是酒之血,米是酒之肉,曲为酒之骨,陈乃酒之魂。
刘集黄酒采用晴天干裂的丹江水,优质糯米、红酒谷为原料,奠定了黄酒的品质根基。秉承独特的千年传世酿造技艺,博采百家之长,千日窖藏而成。
也许每个人对酒最初的认识是酒的香气,从“闻香识酒”,到酒入豪肠。我们对“酒”的认知正在渐入佳境,但是,对于品出一杯好酒、酿出一坛好酒来说,这依然是非常肤浅的碎片记忆和感性认识。
在邓州刘集,天之时,地之气,道法自然,酿酒最应遵循的就是对材质和工艺传承。一壶好酒的产生,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,也正因为时间的沉积,那才是纯正的“酿”,而不是简单的“做”。
通常来讲,黄酒的酿制需要经历“浸米―蒸饭―晾饭―落缸―发酵―开耙―再发酵―压榨―煎酒―封坛”。其中每道工序其实都有技艺上的讲究。记者品尝到的黄酒还未经窖藏,孙光照形象地称其为黄酒的“婴儿期”。只有经过落缸、窖藏、陈化,历经千百日的光阴流转,才能赋予光照黄酒独特的“人格魅力”。
黄酒酿造的每一道工序,几乎都浸润着慢的基因——慢慢等一汪好水,慢慢候一个季节,慢慢酿一坛光阴,再慢慢抿一种滋味。慢下来,能酿出酒中极品,也能令人尝出这中国滋味背后的故事与玄妙。
一层摞一层的陶坛,是刘集随处可见的美景。其中,有些陶坛已被使用了几十年,本身便散发着幽幽的酒香。据说,酿黄酒的陶坛以本地制造的青色者为佳,更能透氧、受氧,为黄酒的陈化助上一臂之力。
科技.
让黄酒焕发出新的生命力
传统手工酿酒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,赋予了刘集黄酒鲜活的生命和魅力。
“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,变季节性生产为常年生产,让邓州黄酒的经济效益大增。”
事实上,黄酒已从最初作坊式运作到向现代产业化迈进,再到全产业链发展。在市场的推动下,刘集黄酒业扩建小包装生产线,满足市场需求,黄酒产业也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